行業資訊
城市更新專項債項目謀劃方法體系
一、項目謀劃基礎工作
政策導向研究
緊跟國家戰略(如"十四五"城市更新、"兩新"政策)及地方專項規劃,建立政策動態跟蹤機制。重點分析城市更新九大支持領域(老舊小區、棚戶區、歷史街區等)及禁止類項目清單。
需求精準識別
通過居民調研(老舊小區改造)、城市體檢報告(基礎設施短板)、產業規劃(低效用地轉型)等多維度挖掘需求。建立"需求-項目-資金"匹配模型,優先選擇民生痛點突出、社會效益顯著的項目。
資源稟賦評估
土地資源:梳理可開發地塊(如閑置工業用地、低效商業用地)及土地增值潛力。財政能力:測算專項債額度(一般不超過項目總投80%)、財政配套資金比例(≥20%資本金)。
二、項目策劃核心方法
公益性項目設計
基礎設施類:地下綜合管廊、海綿城市、智慧交通等(強公益性,收益依賴間接渠道)。公共服務類:社區養老中心、便民服務站、口袋公園等(直接服務民生,收益通過運營獲取)。
收益機制構建
直接收益:經營性資產租賃(停車場、商鋪)、服務收費(物業費、垃圾處理費)。間接收益:土地增值分成(需與公益性掛鉤)、財政補貼(納入預算)。創新收益:碳匯交易(生態修復項目)、廣告位經營權(公共空間改造)。
項目打包策略
"肥瘦搭配":將公益性項目(如道路建設)與經營性項目(如商業綜合體)捆綁,提升收益覆蓋能力。"區域統籌":以片區開發模式整合多個子項目,實現基礎設施共享與收益統籌。
三、合規性審查要點
立項合規
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批復、用地規劃許可證、環評批復等核心手續。涉及拆遷項目需取得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報告。
收益真實性
收入預測需提供市場調研依據(如租金參考周邊同類項目3年數據)。禁止將土地出讓收入、財政補貼等非經營性收入直接納入償債來源。
政策紅線規避
嚴禁包裝商業地產項目(如商品房開發),商業配套面積占比需≤20%。歷史街區改造需符合文化遺產保護相關法規。
四、前期手續辦理流程
立項階段
編制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立項批復(需包含社會效益分析)。重點論證項目必要性(如消除安全隱患、補齊民生短板)。
專項審批
用地預審與規劃選址意見書(自然資源部門出具)。環評報告(生態部門審批)、水土保持方案(水利部門審批)。
實施準備
完成施工圖設計→工程招標→施工許可證辦理。建立資金監管賬戶,確保專項債資金封閉運行。
五、資金平衡方案編制
成本核算
建設成本:建安工程費、設備購置費、工程建設其他費(含征地拆遷)。運營成本:維護費、管理費、財務費用(專項債利息)。
收益測算
建立收益預測模型(如停車場日均車流量×收費標準×運營年限)。覆蓋倍數要求:總收益/本息≥1.1倍,優質項目可達1.5-2倍。
敏感性分析
測試關鍵變量(如租金價格下降10%、客流量減少20%)對收益的影響。制定風險應對預案(如延長運營期、調整業態組合)。
六、申報材料準備
核心要件
一案兩書:實施方案(含資金平衡方案)、財務評估報告、法律意見書。前置文件:立項批復、用地規劃許可證、環評批復、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報告。
質量把控
實施方案需明確項目概況、建設內容、實施進度、資金管理等要素。財務評估需由第三方機構出具,數據需經審計確認。
七、動態優化機制
政策對接
及時申報超長期國債、中央預算內投資等疊加支持。探索"專項債+REITs"銜接模式,加速資金回流。
協同推進
建立發改、財政、住建、自然資源多部門聯席會商機制。引入專業咨詢機構提供全流程服務(如方案策劃、融資設計)。
典型案例:深圳某歷史街區改造項目
謀劃路徑:政策匹配:納入"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專項。收益設計:修繕歷史建筑獲修繕補貼+文創商鋪租金+文旅活動收入。手續辦理:同步取得《文物保護工程方案審批》《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資金平衡:專項債融資2.3億元,覆蓋倍數1.38倍(運營期15年)。
通過系統化謀劃方法,可顯著提升項目合規性和落地率。建議建立"政策研究-需求分析-方案設計-動態優化"的全周期管理體系,并注重培育專業化項目謀劃團隊。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