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超長期國債的發行規模是否有可能繼續擴大?
結合當前政策導向、經濟需求及市場環境,超長期國債的發行規模存在繼續擴大的可能性,但需平衡財政可持續性與市場承接能力。以下是中鐵城際具體分析:
一、支持擴大的因素
政策明確加力
財政預算安排: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計劃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較2024年增長30%,且資金投向進一步擴圍至“兩重兩新”(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 + 新型基建、新型城鎮化)及消費領域。長期戰略需求:國家重大工程(如科技創新、糧食安全、區域協調)及民生項目(如地下管網改造、高等教育)需長期資金匹配,超長期國債是重要融資工具。
中央加杠桿空間較大
債務結構優化:我國中央政府杠桿率(25.6%)顯著低于地方政府(35.2%)及美、日等發達國家,通過中央加杠桿可緩解地方債務壓力。國際經驗支持:日本近期擬縮減超長期國債發行,但我國經濟轉型期仍需中央主導長期投資,政策空間相對充裕。
經濟穩增長需求
內需不足壓力:2025年一季度消費增速(4.6%)仍低于疫情前水平,通過超長期國債支持消費補貼(如以舊換新)可提振內需。投資回報率邊際下降:傳統基建項目收益走低,需通過超長期國債引導資金投向新質生產力、綠色基建等戰略領域。
二、制約擴大的挑戰
市場承接能力有限
銀行保險配置壓力:2025年前4個月政府債凈融資占社融增量92%,銀行國債持倉占比達14.7%(接近歷史高位),繼續增持可能擠壓信貸投放。利率風險敏感:當前50年期國債中標利率(2.1%)高于二級市場(2.05%),顯示市場對供給過剩的擔憂,可能抑制后續購買意愿。
國際環境擾動
美債收益率飆升:10年期美債收益率突破4.5%,外資可能轉向美債等高收益資產,影響中國超長期國債吸引力。
財政可持續性爭議
赤字率隱憂:2024年財政赤字率已達7.7%,若持續擴大超長期國債發行,可能引發市場對債務可持續性的擔憂。
三、未來趨勢判斷
短期(2025年):規模或維持高位,但增速放緩
2025年預計發行1.3萬—1.5萬億元,重點支持“兩新”擴圍(如消費補貼增至3000億元)及綠色智能基建。發行節奏可能調整(如減少單次規模、延長周期),以緩解市場壓力。
中長期:結構性擴容與工具創新
品種多元化:可能新增綠色債券、養老金融債等細分品種,吸引長期資金。政策協同:央行或通過降準、買斷式逆回購等工具提供流動性支持,增強市場承接力。
結論
超長期國債發行規模短期內仍將擴大,但需依賴政策優化(如節奏控制、利率引導)與市場機制完善(如流動性管理)。中長期來看,其作為“穩增長+調結構”工具的戰略地位不會改變,但需與地方債、政金債等形成協同,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工具。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