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監測
如何對地下水進行監測?
在《地下水管理條例》中,
國務院水行政、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主管部門建立統一的國家地下水監測網和地下水監測信息共享機制,對地下水進行動態監測。
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地下水統一監督管理工作。
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負責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監督管理工作。
國務院自然資源等主管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做好地下水調查、監測等相關工作。

1. 什么是地下水監測站網
地下水監測站網是由一系列地下水監測站點組成的網絡。
這些監測站點通常分布在地下水豐富或重要的地區,用于監測地下水的水位、水質和水量等指標。
地下水監測站網通過實時采集和傳輸監測數據,提供對地下水資源狀態和變化的及時了解,為地下水資源管理和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地下水監測站網的布設通常考慮到地下水的空間分布特征,以覆蓋整個地下水流域或水資源重點管理區域。

2. 進行地下水監測的意義
近些年,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對于社會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開發管理不當,無規則無節制的過渡開采,許多地區在大量、超量開采地下水后,開始出現永久性的漏斗塌陷區,且淺層地下水資源逐漸面臨著嚴重的污染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僅是對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危害,也威脅到了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1 水資源管理
地下水是重要的淡水儲存和供應來源。通過地下水監測,可以及時了解地下水的水位、水質和水量等指標,為水資源管理者提供決策依據,合理規劃和分配地下水資源,確保可持續利用。
2.2 水環境保護
地下水監測可以及時發現和監測地下水的污染情況,包括各種化學物質、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等。通過監測數據,可以評估地下水的水質狀況,及早采取措施,防止污染擴散,保護地下水環境。
2.3 水災防控
地下水監測可以提供地下水位的變化情況,特別是在降雨過程中,及時掌握地下水位的變動,為水災防控工作提供預警和預測,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2.4 地下工程管理
地下水監測對于地下工程建設和運營管理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監測地下水位和水質,可以有效預防地下水涌入、滲漏和地下工程失穩等問題,保障地下工程的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3. 地下水監測的施工與安裝
地下水監測井的建設地點,普遍為野外,該地區交通不暢,且缺少市電供應,尤其是部分偏遠地區,其網絡信號十分薄弱。
安裝地下水監測井口保護裝置。具體安裝要點應包括:
(1)水泥基座修筑到井管超出地面的部位,將其作為井臺,然后進行井口固定點設定。
(2)在設定固定點高程時,選擇預埋鐵件,該鐵件所處位置通常為井口附近,同時,還要將儀器標記安裝到井臺處。

4. 地下水監測的技術與分析
地下水監測通常要有現場測定和實驗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利用化學分析手段和各種分析儀器進行地下水水質的監測,因此對于不同的具體情況科學合理地采取地下水環境監測方法及技術。
4.1 抽出處理法
抽出處理法是水環境監測技術中最常見的一種方法之一,可以利用物理、化學和生物的方式進行處理。
抽出處理法主要通過井筒或井孔,在地下水位以下設置抽水井,將受污染的地下水抽出到地面進行處理。在抽出地下水的過程中,可以應用多種處理技術,如物理處理(氣浮、過濾、吸附等)、化學處理(氧化、沉淀、中和等)、生物處理(生物降解、生物吸附)
抽出處理法在地下水污染修復和水環境治理中廣泛應用,能夠有效地去除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恢復水體的水質。
4.2 水動力控制技術
水動力控制技術是一種物理方式,主要用于實時監測水質。
水動力控制技術可以結合傳感器、數據采集設備和實時監測系統,對水體的流動、湍流、壓力等參數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通過實時監測,可以提供關于水質變化和水動力特性的信息,為水環境管理和水資源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使用方式主要包括:流速測量、渦流測量、水位測量、水壓測量、水里模擬和試驗等。
4.3 原位處理法
原位處理法主要通過在受污染地下水區域直接進行處理,減少了將地下水抽出到地面進行處理的需要。
4.4 地下水需要監測的參數
水位:使用水位計或壓力傳感器等設備,測量地下水位的高度變化。可以通過定期的水位監測,了解地下水的變化趨勢和水文動態。
水質:使用水質采樣器或在線水質監測設備,對地下水的水質參數進行監測,如pH值、電導率、溶解氧、重金屬含量等。水質監測可以評估地下水的水質狀況和污染程度。
流量:使用流量計或速度測量儀等設備,測量地下水的流速和流量。流量監測可用于估計地下水的補給量和排泄量,了解地下水的運動特征。
孔隙水壓力:使用壓力傳感器或壓力計等設備,監測地下水或孔隙水的壓力變化。孔隙水壓力監測可用于研究地下水位變化和地下水與土壤水的相互作用。
地球物理勘測:利用地球物理方法,如電阻率測量、聲波測井等,探測地下水的分布和特征。地球物理勘測可以提供地下水層的空間分布信息和地下水儲量的估算。
遙感技術:利用衛星遙感或無人機等技術手段,獲取地下水相關的遙感影像和數據。遙感技術可用于監測地表水體和地下水的相互關系,推測地下水的補給源和排泄區域。
5. 地下水監測的大數據技術應用
地下水監測與大數據結合可以提高數據處理和分析的效率,為決策、預警和管理提供更準確的信息:
1. 大數據分析可以幫助獲取地下水的地理位置信息,主要數據可以包括地下水監測站點數據、地下水位數據、遙感數據、地質地形數據、水文地質數據等;
2. 大數據在地下水水位監測方面的應用,能夠提高數據處理和分析的效率,為水資源管理者提供準確的水位信息,應用大數據技術可實現對地下水水位的遠程查看,根據監測獲取的數據參數,并進行可視化展示;
3. 大數據技術在地下水污染監測方面能夠提供全面的數據分析和信息支持,幫助及時發現和評估地下水污染情況。
利用大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算法,可以建立地下水污染預測模型。通過對歷史數據和環境因子的分析,可以預測未來地下水污染的發展趨勢,并發出預警,提供及時的污染控制和應對措施。實現地下水污染監測數據的共享和協同治理。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