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市政道路景觀設計之我見
摘要:在市政道路景觀設計過程中,既要考慮滿足交通功能的要求,又要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路線對道路進行生態景觀的美化,以在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的同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平相處。本文根據筆者多年的工作經驗,就市政道路景觀設計問題。從其自身角度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市政道路;景觀;設計
1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概念
市政道路景觀設計是一項涉及到城市規劃、環境設計、道路美學、環境心理學等知識的綜合性學科,它以美學觀點為出發點,在確保道路交通各項功能要求的條件下,對道路的美觀要求、行人的舒適性以及周邊環境的協調性進行充分的考慮與分析,以滿足設計方案對于安全、舒適性、實用性等要素的要求。
2 現代城市市政道路景觀的功能
對道路景觀進行分析時,首先應從其功能人手,對于市政道路景觀設計而言,其功能主要包括交通、城市景觀以及環境等功能。在傳統的道路景觀設計過程中,往往因過于注重道路的交通功能,而忽視了其景觀功能。而景觀的主要功能又包括生產功能、生態功能以及美學功能。生產功能主要是指物質的生產能力管理,對于不同的道路景觀而言,其物質生產能力的表現形式又有很大的區別,但其共同點都是能夠為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的物質基礎。市政道路景觀的生態功能主要表現在對于生態環境平衡與穩定性的維持,具體表現在對于水土保持、降噪等作用的發揮,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對于市政道路的美學功能而言,主要包括自然景觀與文化景觀的美學功能2個方面。景觀作為現階段市政道路建設的重要附屬部分,能夠有效實現城市道路功能的最優化,從而提高城市道路建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3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原則
3.1 性質與功能相適應的原則 性質與功能不同的道路所產生的路網也是不同的,因而現階段的市政道路都有著其獨有的特色。同時,因交通目的的不同,對于環境景觀元素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對于道路附屬建筑、雕塑、綠地的風格及其設計特點而言,都必須符合、不同道路所具有的特點。
3.2 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市政道路景觀的視覺與觀賞效果都是在人流與車流的動態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并且因人們交通目的與交通手段的不同,所產生的行為規律與視覺特征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在道路景觀設計過程中,應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
3.3 可持續發展與個性化原則 在市政道路景觀設計過程中,應對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等3方面的要素進行綜合的考慮與分析,并盡量加強對于自然要素的運用,從而讓道路景觀真正融入到自然景觀中去。個性化設計原則是指在方案的設計過程中,應對城市自身的形象特點與文化進行協調分析,并加強對于城市個性化元素的應用,以充分展現出城市的特色。
3.4 綜合效應與整體性原則 對于市政道路景觀設計而言,應加強對于其觀賞與功能的重視,努力將城市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等元素有機組合在一起,從而將道路與環境作為一個綜合的景觀來考慮并進行一體化設計,以創造出具有整體感與時代感的城市人居環境。
4 現代城市市政道路與景觀的相互作用
市政道路建設對景觀所造成的影響存在著正反2個方面。一方面,一些不合理的施工填挖或道路橋梁的設計都會對道路自然景觀造成很大的破壞;另一方面,優秀的設計與裝飾方案不僅不會影響原來的道路景觀,還會在原來景觀的基礎上形成新的人工風景點。同樣,道路景觀對于道路所產生的影響也是相似的,合理的道路景觀設計方案在給人們帶來良好視覺感受的同時,會增加行車人員的安全感。同時,不合理的景觀設計方案反而會增加行車人員的疲勞感,從而造成一定的交通隱患。總之,城市道路與景觀之間的影響是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
5 景觀要素分析
景觀要素的構成是多種多樣的,包括自然要素、人工要素以及其它變動因素,將這些因素綜合融入到道路景觀設計方案中,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增加道路景觀的個性化與城市特色。同時,不同的景觀要素在道路的景觀設計中也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5.1 視覺分析 從視覺的角度進行分析,道路的空間線型、自然環境、附屬建筑等應實現有機的結合與統一,從而滿足人們視覺的連續性與設計因素的舒適性、安全性要求。同時,道路景觀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路線線形、幾何尺寸變化、結構物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性等因素。
5.2 交通心理方面 從道路使用者的感官出發,在對道路的景觀要素進行分析時,應對道路使用狀況的通暢性、便利性等要素進行研究分析,使道路景觀設計方案滿足行人行走與行車的要求。景觀設計方案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應滿足使用者的出行要求,并將原來認為枯燥單一的出行轉化為一種實際享受,以在地點的轉移過程中實現對于街道風景的享受。影響交通心理的因素除了包括一些關鍵的線形因素外,還包括構造物的設置、路邊綠化等因素。通過道路的綠化,可以有效豐富道路沿途景觀,以增強道路與沿途景觀的協調性,改善行車條件,緩解視覺疲勞,從而在確保交通安全的同時,有效改善市政道路沿線環境。
5.3 文化氛圍方面 因設計者審美觀與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對同一客體的設計方案也是不完全相同的。設計者對色彩、線形構造等因素的喜好,以及對文化認識的不同,都會對設計方案的關鍵結構產生決定性影響。對于道路景觀設計的文化要素而言,主要包括色彩、造型、廣告等因素。因部分城市在循序漸進的建設過程中已逐漸形成獨特的城市風格,而道路的建設也應該與之相協調,如對于現代氣息濃厚的城市而言,在景觀色彩選擇方面應該選擇更加時尚、艷麗的顏色。而對于文化古城而言,則應側重于對傳統色彩元素的考慮。
6 現代城市市政道路景觀設計的主要內容
在城市道路景觀的具體規劃設計過程中,通常要考慮對于視覺景觀設計、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照明設計、道路公共設施設計等設計方案的選擇。在此過程中,應遵循與道路結構設計相結合的原則,在道路的平面線形與橫斷面布置時,應充分考慮到地形與地物的變化,在確保道路線性、綠化、邊坡等具有較好連續性與視覺效果的同時,做到與周圍環境的相互融合與和諧統一,切忌將道路推平拉直,導致其視覺效果的單調乏味。
在道路附屬建筑設施設計材料的選擇方面,應根據地區的不同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如對于炎熱多雨的南方地區而言,應多使用吸水性強、表面較為粗糙的材料,以在雨季起到較好的防滑作用。對于北方地區而言,則應多選擇一些吸水性差、表面粗糙且較為堅硬的材料,既滿足防滑防凍的要求,又不易損壞。同時,應重視鋪裝材料與材質色彩的選擇。對于市政道路沿線的立交橋、主梁以及欄桿進行造型設計時,應對梁型結構與顏色的選擇進行仔細的考慮分析。對于一些擋墻、護坡等對道路景觀影響較大的附屬設施而言,應采用綠化種植進行遮蔽。
對于市政道路景觀設計綠色植物的選擇而言,應根據城市地域、土質、氣候條件等因素的不同,對綠色植物的品種、大小、造型、布局、色彩、香味等進行充分的研究,以在景觀上形成較好的層次及造型組合效果。因此,在市政道路景觀的具體設計過程中,應充分結合道路景觀風格、氣候、地方特點等因素的不同,選擇合理的綠色植物作為道路景觀。
7 結語
綜上所述,市政道路景觀設計作為城市綠化建設的重要組成成分之一,對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市民的日常生活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道路景觀設計工作也是道路綠化、路容美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今后的市政道路景觀設計過程中,應注重設計人員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的培養,并對設計方法與內容進行不斷的完善與創新,以打造出高質量的市政道路景觀設計方案。
關鍵詞:市政道路;景觀;設計
1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概念
市政道路景觀設計是一項涉及到城市規劃、環境設計、道路美學、環境心理學等知識的綜合性學科,它以美學觀點為出發點,在確保道路交通各項功能要求的條件下,對道路的美觀要求、行人的舒適性以及周邊環境的協調性進行充分的考慮與分析,以滿足設計方案對于安全、舒適性、實用性等要素的要求。
2 現代城市市政道路景觀的功能
對道路景觀進行分析時,首先應從其功能人手,對于市政道路景觀設計而言,其功能主要包括交通、城市景觀以及環境等功能。在傳統的道路景觀設計過程中,往往因過于注重道路的交通功能,而忽視了其景觀功能。而景觀的主要功能又包括生產功能、生態功能以及美學功能。生產功能主要是指物質的生產能力管理,對于不同的道路景觀而言,其物質生產能力的表現形式又有很大的區別,但其共同點都是能夠為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的物質基礎。市政道路景觀的生態功能主要表現在對于生態環境平衡與穩定性的維持,具體表現在對于水土保持、降噪等作用的發揮,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對于市政道路的美學功能而言,主要包括自然景觀與文化景觀的美學功能2個方面。景觀作為現階段市政道路建設的重要附屬部分,能夠有效實現城市道路功能的最優化,從而提高城市道路建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3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原則
3.1 性質與功能相適應的原則 性質與功能不同的道路所產生的路網也是不同的,因而現階段的市政道路都有著其獨有的特色。同時,因交通目的的不同,對于環境景觀元素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對于道路附屬建筑、雕塑、綠地的風格及其設計特點而言,都必須符合、不同道路所具有的特點。
3.2 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市政道路景觀的視覺與觀賞效果都是在人流與車流的動態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并且因人們交通目的與交通手段的不同,所產生的行為規律與視覺特征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在道路景觀設計過程中,應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
3.3 可持續發展與個性化原則 在市政道路景觀設計過程中,應對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等3方面的要素進行綜合的考慮與分析,并盡量加強對于自然要素的運用,從而讓道路景觀真正融入到自然景觀中去。個性化設計原則是指在方案的設計過程中,應對城市自身的形象特點與文化進行協調分析,并加強對于城市個性化元素的應用,以充分展現出城市的特色。
3.4 綜合效應與整體性原則 對于市政道路景觀設計而言,應加強對于其觀賞與功能的重視,努力將城市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等元素有機組合在一起,從而將道路與環境作為一個綜合的景觀來考慮并進行一體化設計,以創造出具有整體感與時代感的城市人居環境。
4 現代城市市政道路與景觀的相互作用
市政道路建設對景觀所造成的影響存在著正反2個方面。一方面,一些不合理的施工填挖或道路橋梁的設計都會對道路自然景觀造成很大的破壞;另一方面,優秀的設計與裝飾方案不僅不會影響原來的道路景觀,還會在原來景觀的基礎上形成新的人工風景點。同樣,道路景觀對于道路所產生的影響也是相似的,合理的道路景觀設計方案在給人們帶來良好視覺感受的同時,會增加行車人員的安全感。同時,不合理的景觀設計方案反而會增加行車人員的疲勞感,從而造成一定的交通隱患。總之,城市道路與景觀之間的影響是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
5 景觀要素分析
景觀要素的構成是多種多樣的,包括自然要素、人工要素以及其它變動因素,將這些因素綜合融入到道路景觀設計方案中,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增加道路景觀的個性化與城市特色。同時,不同的景觀要素在道路的景觀設計中也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5.1 視覺分析 從視覺的角度進行分析,道路的空間線型、自然環境、附屬建筑等應實現有機的結合與統一,從而滿足人們視覺的連續性與設計因素的舒適性、安全性要求。同時,道路景觀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路線線形、幾何尺寸變化、結構物與周邊環境的協調性等因素。
5.2 交通心理方面 從道路使用者的感官出發,在對道路的景觀要素進行分析時,應對道路使用狀況的通暢性、便利性等要素進行研究分析,使道路景觀設計方案滿足行人行走與行車的要求。景觀設計方案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應滿足使用者的出行要求,并將原來認為枯燥單一的出行轉化為一種實際享受,以在地點的轉移過程中實現對于街道風景的享受。影響交通心理的因素除了包括一些關鍵的線形因素外,還包括構造物的設置、路邊綠化等因素。通過道路的綠化,可以有效豐富道路沿途景觀,以增強道路與沿途景觀的協調性,改善行車條件,緩解視覺疲勞,從而在確保交通安全的同時,有效改善市政道路沿線環境。
5.3 文化氛圍方面 因設計者審美觀與文化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對同一客體的設計方案也是不完全相同的。設計者對色彩、線形構造等因素的喜好,以及對文化認識的不同,都會對設計方案的關鍵結構產生決定性影響。對于道路景觀設計的文化要素而言,主要包括色彩、造型、廣告等因素。因部分城市在循序漸進的建設過程中已逐漸形成獨特的城市風格,而道路的建設也應該與之相協調,如對于現代氣息濃厚的城市而言,在景觀色彩選擇方面應該選擇更加時尚、艷麗的顏色。而對于文化古城而言,則應側重于對傳統色彩元素的考慮。
6 現代城市市政道路景觀設計的主要內容
在城市道路景觀的具體規劃設計過程中,通常要考慮對于視覺景觀設計、沿街建筑立面改造、照明設計、道路公共設施設計等設計方案的選擇。在此過程中,應遵循與道路結構設計相結合的原則,在道路的平面線形與橫斷面布置時,應充分考慮到地形與地物的變化,在確保道路線性、綠化、邊坡等具有較好連續性與視覺效果的同時,做到與周圍環境的相互融合與和諧統一,切忌將道路推平拉直,導致其視覺效果的單調乏味。
在道路附屬建筑設施設計材料的選擇方面,應根據地區的不同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如對于炎熱多雨的南方地區而言,應多使用吸水性強、表面較為粗糙的材料,以在雨季起到較好的防滑作用。對于北方地區而言,則應多選擇一些吸水性差、表面粗糙且較為堅硬的材料,既滿足防滑防凍的要求,又不易損壞。同時,應重視鋪裝材料與材質色彩的選擇。對于市政道路沿線的立交橋、主梁以及欄桿進行造型設計時,應對梁型結構與顏色的選擇進行仔細的考慮分析。對于一些擋墻、護坡等對道路景觀影響較大的附屬設施而言,應采用綠化種植進行遮蔽。
對于市政道路景觀設計綠色植物的選擇而言,應根據城市地域、土質、氣候條件等因素的不同,對綠色植物的品種、大小、造型、布局、色彩、香味等進行充分的研究,以在景觀上形成較好的層次及造型組合效果。因此,在市政道路景觀的具體設計過程中,應充分結合道路景觀風格、氣候、地方特點等因素的不同,選擇合理的綠色植物作為道路景觀。
7 結語
綜上所述,市政道路景觀設計作為城市綠化建設的重要組成成分之一,對于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市民的日常生活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道路景觀設計工作也是道路綠化、路容美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今后的市政道路景觀設計過程中,應注重設計人員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的培養,并對設計方法與內容進行不斷的完善與創新,以打造出高質量的市政道路景觀設計方案。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