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資訊
全國首個公園城市國家標準編制啟動
據悉,根據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發布《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關于下達2024年第一批推薦性國家標準計劃及相關標準外文版計劃的通知》(國標委發【2024】16號),由成都牽頭申報的國家標準《公園城市建設評價指南》已于5月啟動編制,預計將在12個月內完成報批并發布,比立項計劃提前半年完成。
這是全國首個公園城市國家標準
標志著成都公園城市標準化建設
開啟了嶄新篇章
全國首個立項的公園城市國家標準
預計明年1月完成報批
《公園城市建設評價指南》2022年啟動立項,歷時近兩年獲批,是全國首個立項的公園城市國家標準,對全國公園城市實踐具有先導性和指引性作用。
時間緊、任務重,編制難度不言而喻。為此,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發展研究院將編制工作細化為了五個階段。
“自5月起正式進入啟動和起草階段。”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發展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說,《指南》工作組成員正根據分工編寫相關內容,并進行資料文獻收集、專題研究、實地調研及成效評價等工作。“下個月,院里將牽頭匯總參編單位編寫的內容形成標準草案稿。”
草案稿的形成只是編制工作的起步,接下來還需要經過意見征求及驗證、意見處理及研討、審查等階段才能最終發布。
從時間節點安排上來看,《指南》計劃于2024年9月完成征求意見稿并公開征求意見,2024年11月初預審,2024年12月送審,2025年1月完成報批。
提煉公園城市四大特征
堅持國際視野全國站位
“近年來,國內有成都、上海、深圳、廣州、杭州、蘇州、咸寧、青島等70余個城市開展公園城市建設。在實踐中因地區的差異存在發展指標互不使用、評價維度不一致、缺乏橫向對比等問題,尚未形成統一、明確的公園城市建設評價系統。”在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發展研究院相關負責人看來,《指南》編制的第一步,應該是明確對“公園城市”概念的界定。
目前,對公園城市的認知逐步趨同,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得益彰,城市風貌與公園形態交織融合,生態生產生活相宜,自然經濟社會人文相統一,實現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建設山水人城和諧相融和綠色低碳轉型的現代化城市。
從“紙面”到“地面”,在國家標準研制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是否能夠提出國際標準建議,此次《指南》編制如何與國際接軌?
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發展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園城市”是新理念,在編制過程中將堅持國際視野、全國站位,充分對標全球城市評價、可持續發展指數、城市競爭力報告等。與此同時,將遴選全國各類代表性的典型城市參與編制、征求意見、技術驗證。
作為全國首個公園城市國家標準,《指南》沒有先例可借鑒,這無疑是“摸著石頭過河”。于是,在各地實踐經驗的共性基礎上提煉濃縮,《指南》將從四個方面闡述公園城市典型特征——
本質特征即以人民為中心;形態特征即藍綠交織、城園融合;路徑特征即“綠色+”可持續發展路徑;價值特征即以生態價值為基礎的多元價值實現。
結合成都公園城市建設經驗
牽頭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家園
在綠水青山間著筆,作為全球36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成都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珙桐、獨葉草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大熊貓、川金絲猴等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眾多珍稀的生物物種在此棲息、繁衍。
在過去未來間著筆,放眼成都這座有著兩千三百多年建城史的城市,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沉淀,“花重錦官城”的美好表達從過去延續至現在,還將在未來繼續綻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家園有了具象表達。
“傳承千年的城市格局和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稟賦是建設公園城市的優良本底基礎。”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發展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成都正加快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經過6年探索實踐,在理論創新、政策法規、技術支撐、建設評價和示范實踐等方面已初步形成系列技術成果。
近年來,成都通過實踐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公園城市建設的政策和技術成果,涵蓋生態、生活、生產和治理四個維度,分別從不同領域、不同視角對公園城市的理念內涵、方法路徑及建設模式進行深入探索和研究。
以頂層設計引導城市在自然中有序生長——成都已連續舉辦公園城市論壇,先后出版發行《公園城市——城市建設的新模式》《公園城市·成都實踐》《公園之城:成都——從“首提地”到“示范區”》等20余部研究著作。
把城市發展成果具化為人民美好體驗。“在編制過程中,將參考成都公園城市建設進程,通過厚植綠色生態本底、創造宜居美好生活、營造宜業良好環境和健全現代治理體系,讓公園城市成為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率治理的幸福之城。”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發展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說。
更多相關信息 還可關注中鐵城際公眾號矩陣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即可關注